龙都棋牌娱乐平台

1993年黄宏探望张学良,请其为东北故乡写句,张学良仅写三个字

1993年,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说唱艺术团去台湾演出,著名喜剧演员黄宏也在团里。

在这之前,1989年起,黄宏连续五年将自己的小品带上央视的春节和元旦联欢晚会。

对一位演员而言,能够登上中央电视台的春晚,真是成功的象征。

对黄宏来说,曾经唱山东快书的他根本不敢奢望能上春晚。他只能一步一步地来,起初就是想着能先把自己的表演带到省台。

可就在快要上台的时候,他却被泼了一盆冷水:“山东快书这种形式太老土了,不适合在电视上放。”

既然山东快书不行,那就换个方向吧。黄宏性格刚烈,无奈地把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鸳鸯快板收进抽屉,心里虽然有些气愤,但还是忍住了不发声。

接着,东北三省的故事大奖赛恰好开始了,黄宏毫不犹豫地报了名,踏上了他越战越勇的转行之旅。

从山东快书到讲故事,再到相声,黄宏又一次转型,狠劲儿扎进了小品戏剧的世界,终于在这块新天地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
1988年,黄宏的作品在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沈阳、长春、哈尔滨、大连七家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轮番上演,顿时在东北三省大受欢迎。

黄宏事后回忆起那一年,坦言道:“以这种方式被大家认可和接受,对我来说,算是没有鞋穿草鞋的自我安慰。不过无论如何,我让观众记住了一个叫黄宏的人。”

接着在1989年的春节,黄宏凭借自己创作的小品《招聘》,顺利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。

虽然那年的春晚没让黄宏一炮而红,但却让他的信心大增,证明他这些年转行的努力没有白费,终于迈过了那道门槛,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。

不懂内情的人可能会觉得“黄宏真幸运”,但黄宏却表示,我的运气就是“走”出来的。

从那以后,黄宏便成了春晚的常客。“90年,他和宋丹丹搭档,在央视春晚上演了由妻子段小洁创作的小品《超生游击队》,一下子火了,全国亿万观众都记住了这位“海南岛”的父亲。

1992年,黄宏被调到北京,加入了解放军总政歌舞团。

1993年,黄宏作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说唱艺术团的一员,跟随团队到台湾巡演。

正是这场演出,让黄宏遇见了张学良。

说起来,这个行程其实是黄宏自己主动提出来的。他后来在文章里回忆道:“一到台北,我心里就想着,真想见见张学良。”

黄宏出生在北国冰城哈尔滨,对于少帅张学良的故事,早在小时候就耳闻目睹。

黄宏和东北三省的人民对于张学良都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感。西安事变后被软禁了五十多年少帅张学良,还有被日本炸死的大帅张作霖,这对父子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广,早已成为东北历史的一个重要符号。

在大家反思他们的错误时,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对东北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。

东北这个地方,传统上指的是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这三省,加上内蒙古东部的几个盟区。现在大家常说的东北,主要就是指这三省。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,东北在地缘上一直像个独立的块头,从明清时期就被称为“关外”,跟关内的联系就像扁扁的一条走廊,只有西南的渤海湾沿岸能连通。而山海关的地理位置,则让这里有了攻守兼备的战略意义。

在张作霖带领的奉系军阀统治东北的那十几年,其他省份往往被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的军阀瓜分,而每个军阀的实力又不足以完全掌控省内,结果造成了他们之间为了地盘和权力的争斗不断。而在奉系领导下的东北,反倒是保持了相对的统一与稳定,农业、工商业和经济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。

从1916年到1928年,东北的总人口、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在不断上升。更有意思的是,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还比人口的增长更快。

自奉系军阀掌控东北以来,就开始搞起铁路、矿山等基础设施的建设,为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尤其,张氏父子制定了庞大的铁路修建计划,并不顾日本多方阻挠,付诸实施,经过近10年努力,打破了东北铁路长期由外国控制的局面,同时为加强东北边防安全奠定了较好基础。

可这也让日本人心存不满,1928年6月,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了皇姑屯事件,导致张作霖遇害,东北局势瞬息万变。

少帅张学良秘密进关后立刻掌握了东北权力,局势稍显稳定,恰在关键时刻,他正式宣布东北易帜。

不久之后,少帅和蒋介石携手迅速平息了中原大战,实现了全国的统一,两人还结为异性兄弟,那时候真是盛况空前。东北易帜也算是张学良一生中的两大壮举之一。

不过,在东北易帜之后,蒋介石的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策略实际上削弱了东北军抵抗敌人的决心。

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,张学良判断失误,认为日军只是小规模挑衅,想通过外交手段来应对,没想到结果是东北三省迅速落入敌手,许多工业设施和武器装备都被日军占领了。

东北的老百姓都心如刀割,纷纷认为张学良没能保护好祖辈留下的家业。

1936年,为了抗击日本侵略,张学良发起了西安事变,这一事件不仅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,也是他一生中的另一项伟大成就。他通过军事上的劝谏迫使蒋介石同意联合抗日,这一举动被民众看作是“迷途知返”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家对他之前不抵抗政策的负面看法。

西安事变之后,蒋介石言而无信,张学良被迫软禁,从那时起,他的自由就被剥夺了,岁月也就这样白白流逝。

张学良后来提到,他非常痛恨日军的侵略,自己这一辈子主要都是想要抗日,但让他最感到难过的就是没有机会参与抗日战争。

抗战那八年,他心里只有一个愿望,就是能亲自上前线,打敌人、救祖国。可惜啊,蒋没让他实现这个理想,这成了他一辈子最大的遗憾。

在被限制自由的那些年里,他与东北的家乡越来越遥远。1945年抗日胜利之际,他曾重新燃起希望,然而当飞机在台湾松山机场落地时,这份希望又一次被扑灭了。

说来话长,他在台湾已经生活了几十年,甚至比在东北的日子还要久。

听到这儿,东北的老百姓不由得为他的经历感到深深的同情。“小六子”虽然对不起东北的乡亲,但为了抗日事业,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
1990年,经过整整54年的软禁,张学良终于迎来了自由。

1993年,黄宏这个东北小伙走到台北市中心一栋四层的公寓门口,第一次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张学良,心里那种激动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。

那时候,黄宏眼前的这位老者,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,配上一副茶色眼镜,头发花白,顶上还有些许光秃,脸上也隐约能见到一些老年斑,真是看上去挺普通的。

这跟黄宏心中想的那位少帅神话形象差了不少。虽然少帅已经老了,但要仔细瞧,从老人那挺拔的鼻梁上,依然能瞧出年轻时的风采和帅气。

黄宏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感情和对张学良的敬意,专门用东北话跟少帅聊天,祝他长命百岁。在场的年轻人们也都纷纷向少帅鞠躬,毕竟能见到历史上的传奇人物,心里还是特别紧张呢。

张学良开口来了一句:“别说高寿了,再高寿就成老妖精了。”这一下,瞬间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,屋里的气氛也一下子轻松了不少。

后来大家聊得热火朝天,黄宏提到京剧,又聊起了相声小品。听说张学良没听过小品,黄宏还亲自演了一段《打电话泄密》,让张学良忍不住放声大笑,气氛热闹得很。

演出结束后,黄宏乘机向张学良介绍了东北的独特曲艺。两人聊得热乎乎的时候,黄宏鼓起勇气对张学良说:“东北的乡亲们都特惦念您呢。不知道您啥时候能回家乡转转?大帅府都刷过好几回了!家乡人真是盼着您回去啊!”

听到这话,张学良一下子就沉默了。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失落,不过仔细看又让人揣测不透他心里究竟在想啥。

看到张学良不说话,黄宏也没再继续聊。临走时,他掏出一张纸,问少帅:“能不能给东北的老乡写句话呢?”

听到这句话,少帅在纸的角落里仔细写下了“张学良”三个字,接着缓缓说:“我眼睛不好,就只写个名字。后面的内容,就请你帮我写吧!”

对此,黄宏后来写道:“张学良没有给我,也没给他的家乡父老写下任何话。或许,这小小的纸片根本装不下少帅对家乡的深情,或许他心里想说的话无法用文字表达,或许……”

晚年的张学良时常流露出对东北故土的深切怀念,他希望能以老兵的身份回到东北,跟乡亲们聊聊天,叙一叙旧情,但最终却没能如愿。

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提到,晚年的张学良常常感慨“回东北的情感无法承受”,这“无法承受”的情感,一方面源于他的愧疚,另一方面也与政治有关系。

张学良的老乡、曾经的抗日英雄,后来的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首任会长梁肃戎曾提到,有一次外界传出张学良想回大陆的消息,结果被相关方面告知,最好不要回去,因此他的内地之行就此取消。少帅最后还是没能回到故乡。

2001年10月14日,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,享年101岁,自此走完了带有浓厚传奇性和高度戏剧化的一生。



 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点资讯

相关资讯